●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力與推動力,與傳統的生產力發展路徑存在顯著差別,與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相契合,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重點是推進原創性關鍵性技術突破、推進新型工業化、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今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今年3月,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5月13日,四川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在成都舉行,重點研究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并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決定》。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刻認識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和豐富內涵,把準“新質”與“高質”之間的關系,才能進一步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堅定用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四川高質量發展實踐。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必須回答好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對什么是高質量發展、為什么要高質量發展、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理論概括和戰略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推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產力是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動力。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歸根結底是因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浪潮中,新質生產力是在中國經濟發展實踐中所形成的先進生產力,與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相適應,與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相契合,與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前進方向相一致,是承接過去、立足現在、面向未來的生產力新質態。從形成過程來看,隨著中國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生產力對于經濟發展的提升作用難以為繼,科技創新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前沿科技與先進產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一系列富有生機活力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已經形成,并切實改變著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結構。
新質生產力正是在繼承傳統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關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瓶頸突破而產生的生產力。從核心特征來看,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所具有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與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目標緊密契合。從演進趨勢來看,新質生產力具有與時俱進的強大生命力。科技進步引發的創新動能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之源,不斷升級壯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重要載體。隨著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新質生產力會隨之持續演進,并引發科技與產業的新一輪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反映我國經濟由“量”的積累轉向“質”的突破的新時代生產力現狀,順應“兩個大局”相互交織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路徑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與傳統的生產力發展路徑存在顯著差別:
創新成為主導性因素。科技創新深入滲透并與生產力三要素緊密結合,通過提升勞動者素質、革新生產工具及發掘新型生產要素等方式,深刻重塑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形態、功能與耦合方式,推動生產力向更高級、更先進的質態轉變。
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突破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歷次科技革命既會給予后發國家實現“趕超”的機會窗口,也會加速擴大國家間的差距,發展中國家只有加速發展最前沿、最新興、最具潛質的技術,才能逐步縮小這一差距。因此,新質生產力的“新質”并非普通的技術、產品或商業模式的創新所引發的生產力提升,而是由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引發的生產力質變。
“技術突破-資源配置-產業升級”三者有機融合,共同構成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之源。以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突破為契機,各層次、各領域的先進技術將加速迭代、交叉融合、彼此成就,形成廣泛、持續的技術變革。在新技術的驅動下,信息、知識、管理、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與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實現深度融合與創新配置,促進科技創新效率與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技術突破與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前布局未來產業奠定物質與技術基礎。先進產業的發展又成為新一輪技術變革與管理方式創新的源頭,由此形成促進新質生產力持續發展的動力循環機制。
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
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二者理念共通,共同符合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具體而言,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在根本宗旨與基本特性方面具有內在一致性。
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高質量發展要求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新質生產力蘊含的重要特質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契合。
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的競相涌現將促使生產力要素組合創新。協調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科技高速迭代、資源優化配置、產業深度轉型,生產力要素組合方式將更加合理高效,城鄉間、區域間、產業間要素資源流動的渠道將進一步拓寬。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也是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助力中國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開放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作為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孕育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發展所憑依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只有在開放場域的交流、碰撞、合作、互促中才能進一步發展。從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來看,高質量發展是為了解除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樣服務于提升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務于共同富裕這一發展目標。
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支撐。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引領性力量,也是關鍵路徑和動力支撐,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和有利條件。推進高質量發展必然要加大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也必將激發多樣化、高品質的需求,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更多機遇和條件。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著力點
推進原創性關鍵性技術突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中國若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從以下方面進行重點突破:首先是提升和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若干自主研發、世界領先的尖端技術,擁有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前沿技術,全面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其次是形成系統協調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為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的加速產生與產業化應用提供廣闊平臺與堅實保障。
推進新型工業化。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是產業結構高度的歷史提升,而新的產業革命與產業結構質態演進通常始于科學與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因此,可以將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過程理解為“科技創新—產業變革—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能否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關系到新質生產力能否從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使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對高質量發展的牽引與支撐作用,必須從以下方面進行重點突破:首先是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有機銜接,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提供重要載體;其次是以新型工業化為推進路徑,以數字化、綠色化賦能產業結構深層次變革,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的飛躍。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生產關系以適應經濟規律,激發社會生產活力與創造力。現階段,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而且涉及發展方式轉換與體制機制調整。如果不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產關系,便難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長期發展,這一先進生產力當中所蘊含的發展新動能也難以得到充分釋放。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實現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一方面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充分激發各類生產要素活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著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通過深化國際合作促進資源互通、技術交流與平臺共創,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作者周文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四川日報》2024年05月20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