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黨中央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川渝兩地的殷切期望。成渝中線高鐵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標志性、示范性項目,對進一步縮短雙城時空距離,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高效聚集,提升雙城核心能級,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具有重要意義。川渝兩地高度重視成渝中線高鐵建設,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黨政聯席會重要內容重點推進,省市黨委主要領導親自掛帥、重點聯系,政府主要和分管領導定期調度、研判問題。
川渝兩省市鐵路建設管理部門深入貫徹落實上級安排部署,通過建立部門聯合黨支部、路地聯合黨支部等形式,強化統籌協調、共建攻堅、跨域協同,把黨建力量向工程建設聚力、向要素保障聚焦、向協同合作聚能,充分發揮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高水平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項目建設,持續擦亮“鐵建先鋒”黨建品牌,創造成渝中線高鐵建設管理典型經驗。
主要做法
以深挖文化資源為切口,打造特色黨建品牌。兩省市鐵路建設管理部門聯合創建“鐵建先鋒”黨建品牌,弘揚“開路先鋒”文化,通過將“支部建在項目上,把黨旗插在工地上”,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成渝中線高鐵建設優勢。各地政府和建設、施工、監理單位以“鐵建先鋒”黨建品牌為引領,密切協作、共同作戰,大力實施“黨建+”計劃,通過黨建創新,帶動管理創新,打造形成十大基層品牌、十大特色案例、十大先鋒團隊、十大先進人物,創造了40項標志性成果,為黨建服務保障鐵路工程建設提供了良好示范。
以強化區域協作為抓手,共筑項目合作陣地。川渝省(市)、市(區)、縣(街道)三級鐵路建設管理部門對口組建聯合黨支部,定期開展組織活動,通過黨務創新,推動業務融合,兩省市擰成一股繩、形成“一條心”,共謀項目推動,共商建設難題。征地拆遷作為屬地工作重中之重,對服務保障工程實施,維護群眾切身利益,營造項目建設良好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該項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容易引發社會輿情。為有效防范化解毗鄰地區群眾矛盾糾紛,川渝兩地鐵路建設管理部門將政策協同作為聯合黨支部重點研究課題,在毗鄰地區同類別征拆點位統一補償模式和標準,盡可能避免補償糾紛。同時,依托聯合黨支部,結合項目施工需求,共同制定征地拆遷工作計劃,及時交付建設用地,確保工程建設進度。
以建立協同機制為載體,夯實路地合作根基。地方政府、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在項目代表處、工程管理部成立聯合黨支部,推動黨建資源在工程一線集聚,著力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實現黨員教育與生產建設、主題黨日與業務提升、作用發揮與保障發展“三融合”。參建各方充分發揮聯合黨支部平臺作用,抽調黨員骨干現場駐點,組成黨員工作專班,發揮集體智慧,緊盯征地拆遷、“三電”遷改、安全管理等重點問題,合力開展重點任務共同推進、困難問題聯合攻關,確保隧道、橋梁等控制性工程高質量推進。
工作成效
項目主體工程加快建設。針對成都段龍泉山隧道施工進度滯后問題,由技術骨干組成黨員突擊隊通過兩個月駐點攻關,將隧道工程月掘進長度從前期的40—60米增加至120—140米,極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在龍泉特大橋連續梁節段建設過程中,由業務骨干組成的黨員先鋒隊在施工現場奮戰13天,將新型智能造橋機現場拼裝時間由20天縮短至7天,為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控制性工程蜀安隧道施工現場,路地黨員技術骨干面對技術難題,主動優化施工工藝,采用“盾構法+明挖法”,并同步使用“蜀安號”“成渝號”兩臺盾構機分段開展挖掘作業,大幅縮短了施工工期。
征地拆遷工作有力有序。成都市東部新區鐵路建設管理部門黨員深入群眾家中,講項目、講政策、講道理,讓老百姓“拆”得明白、“遷”得高興;被征拆群眾黨員發揮模范作用,帶頭簽約、帶頭搬遷、帶頭解決矛盾糾紛,僅四個月就完成了東部新區轄區內全部房屋拆遷和紅線用地交付任務。資陽市鐵路建設管理部門、基層鄉鎮黨委和被征拆企業黨支部搭建聯合調度平臺,相關負責同志每半月召開一次“碰頭會”,協商解決企業生產和搬遷難題,將征地拆遷對企業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
建設環境不斷優化完善。成都、資陽、大足、銅梁等地政府組成的黨員宣傳隊,推動鐵路安全法規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營造“愛路護路人人有責”良好社會氛圍,強攬分包工程、農民工欠薪、偷盜搶劫物資等違規違法行為顯著減少。另一方面,建設和施工單位認真落實政府投資重大工程項目推廣以工代賑有關工作部署,充分吸納地方群眾就業,同時加大屬地物資設備采購力度,為新時代路地關系建設貢獻成渝中線高鐵方案。
(省委省直機關工委基層組織建設指導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