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成立于1951年,先后為2800余名(其中,抗美援朝殘疾軍人2200余名)重癥殘疾軍人提供終身供養服務。傷殘軍人自強自立,頑強拼搏,1958年5月-1959年3月先后赴全國各地巡演320余場,受到廣大群眾歡迎;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并稱他們為“人民的藝術家”,親筆抄錄傷殘軍人劉渝生的詩作《我們的心永遠忠于黨》相贈。
2020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該院全體同志回信,肯定初心不改、奮斗不止的精神,號召全黨全社會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大力弘揚英雄精神,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74年來,該院全體同志堅持愛黨、信黨、跟黨走,深入開展崗位學雷鋒樹新風活動,獲評首批“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模范單位”,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成立以來首家入選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集體,擦亮了“榮”字招牌。
主要做法
聚焦職責使命,抓實“三心服務”。堅持高質量用心服務。持續投入改善休養環境,創新管理模式,應用先進技術創新研發智慧床旁監護系統、外骨骼機器人系統等,創造了臥床38年植物人狀態傷殘軍人未發生壓力性潰瘍、因戰一級傷殘坐輪椅40年老戰士重新站立的兩個奇跡。開展個性化心理疏導和臨終關懷,不斷提高殘疾軍人身心愉悅質量。堅持尊軍崇軍連心服務。在全國率先建成“退役軍人健康服務之家”,開展“戎歸香城退役軍人優惠優待服務”,累計優待退役軍人5.2萬人次。開展“送健康進軍營”活動,聯合成都市、甘孜州等地開展軍休服務,在成都開設草堂軍休中醫館為軍休干部提供門診與健康服務9635人次。堅持零距離貼心服務。深入開展辦好“退役軍人最期盼的10件事”活動,實施“優撫醫療大走訪,入戶上門送健康”,深入100余個偏遠縣鄉開展巡回醫療,免費送醫送藥300余萬元;持續開展“退役軍人光明行”活動,為患白內障的藏區12名退役軍人實施免費治療。
聚焦思想引領,打造精神高地。不斷總結凝煉“忠黨愛國、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榮軍文化,建成全國首家且唯一以榮譽軍人為主題的榮軍博物館,打造省市區三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國防教育基地和省級廉潔文化基地。聚力打造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學習專區,展陳傷殘軍人自強自立史實、周恩來總理抄錄傷殘軍人詩作手跡、觀看周恩來等中央領導親切接見傷殘軍人演出隊紀錄片《最堅強的人》等,建成黨?,F場教學、大中小學校研學以及黨員干部、青年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加強黨性鍛煉的“紅色打卡地”。組建“老戰士宣講團”,充分發揮傷殘軍人“活歷史”“活教材”“活榜樣”作用,進機關、高校、部隊、企業、社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大篷車萬里行”等活動,廣泛宣傳英雄事跡和革命精神,義務宣講1萬余場,榮獲“全國最美退役軍人”集體稱號。
聚焦為民宗旨,提升服務本領。以多元隊伍凝聚服務力量:組建以黨員、青年職工、醫護專技人員、集中供養老戰士及其后代為主體的志愿服務隊,用行動傳承“為奉獻者而奉獻”的優撫醫院品牌文化。以科學規劃凝聚發展力量:圍繞“一院三區”發展藍圖,聚焦三級綜合醫院等級創建、公立醫院管理機制改革,建立科學考核體系,創新人才集聚與培育機制,開展新技術研發與運用,提升智慧醫院建設水平,年服務患者20萬余人次。以務實作風凝聚奉獻力量:派出7名醫療專業技術及管理人員,進駐稻城縣6個鄉村,結對建強村黨組織,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特色產業,開展“助學幫困”“巡回醫療”等活動。
經驗啟示
致力傳承,久久為功弘揚雷鋒精神。雷鋒精神是時代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全國最美擁軍人物涂伯毅,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周全弟等大批身殘志堅的殘疾軍人發揮“活歷史”“活教材”“活榜樣”作用,用實際行動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堅守“為奉獻者奉獻”誓言的醫務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學雷鋒的精神內涵,匯聚成紅色文化傳承的磅礴力量,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爭做先鋒”的良好社會風尚。
致力善為,把好事辦在群眾心坎上。學習雷鋒,必須把握雷鋒精神“為人民服務”的核心。長期堅持巡回醫療,深入開展“辦好退役軍人最期盼的10件事”,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切中民之所盼,解決民之所困、去除民之所難,得到服務對象的真心支持與擁護,就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雷鋒精神的具體實踐。
致力能為,提升服務能力夯實根本。優撫醫療事業高質量發展是提升服務國防和軍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水平的前提和基礎。著眼科學規劃、強化管理機制體制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科研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成功評選為全國首批區域型優撫醫院,發揮好西部片區優撫醫療事業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彰顯了學雷鋒樹新風的責任擔當。
(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