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策部署,提出要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2023年11月6日,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在重慶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致賀信,深刻指出“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交流”。
重慶市科技局、四川省科技廳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主席賀信精神,堅持以黨建為統領,全面推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加快打造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樞紐。
主要做法
建好組織鏈,完善組織架構,健全運行機制。黨的力量來自組織。黨建統領要靠黨的堅強組織體系去實現。強化部門聯動。兩地科技部門成立由單位主要領導任組長,科技合作處為牽頭處室,相關內設機構處室為成員的科技協同創新專項工作組,強化兩省市科技系統緊密合作。2024年已召開協調調度會4次,通報工作進展,研究解決問題9個。強化支部聯建。推動兩地科技系統15個機關黨支部和28個科研單位黨支部廣泛開展黨建聯建共建,以“黨建+”為載體組織理論聯學、工作聯動、難題聯解,凝聚攻堅合力,推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不斷深入。強化黨員聯學。堅持兩地每年互派黨員干部掛職,建立青年干部結對機制,促成項目合作、推動融合發展。發揮兩地科技領域“兩新”組織作用,深入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創新平臺宣傳“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的意義、政策和內容,動員有關科研力量加入到示范區建設中來。
抓實創新鏈,整合科技資源,夯實合作基礎。堅持黨建引領區域科技協同發展,推動各類科技資源合理流動、高效集聚。推進區域協同創新布局。兩地科技部門緊密合作、同向發力,《成渝地區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施方案》獲科技部批復,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川渝毗鄰地區融合創新發展帶納入國家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布局,在雙城經濟圈懇請國家支持事項清單中共同凝練科技合作事項,形成川渝科技協同創新的總體框架和支持政策體系。加快建設重大開放創新平臺。圍繞做優做強創新策源地,以一城多園模式加快西部科學城建設,川藏鐵路、精準醫學、硅基混合集成等6家國家技術(產業)創新中心相繼落地川渝,11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16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優化重組,兩地已累計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320個。協同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重慶推出“5+8”重大科技專項,四川部署開展前沿科技攻堅突破行動,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聯合組織實施川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項目,帶動廣安、璧山等兩地市(區)開展科技計劃聯合攻關,兩地匯聚高新技術企業2.4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9家。
激活服務鏈,強化協作支撐,促進交流合作。兩地堅持開放合作理念,通過深化拓展“黨建+”模式,完善服務網絡,拓寬交流渠道。強化多層次聯動互通。推動兩地科技單位聯合組建川渝技術轉移聯盟、科研院所聯盟、大學科技園聯盟、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盟等一批協同創新機構,成立首個跨省域的萬達開技術創新中心,整合共用川渝地區大型儀器設備1.4萬臺(套),聯合共享科技專家3萬名,建立起政府、民間多層次的科技創新合作機制。加強國際科技交往合作。拓展國際科技交往渠道,雙方定期輪流主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建立面向共建“一帶一路”高能級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機制,塑造國家級科技交流品牌。對接國際技術轉移基礎和發展需求,推進成渝地區“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促進技術雙向轉移轉化,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跨境融通。
經驗啟示
科技創新策源地更加凸顯。全力貫徹落實川渝兩省市黨委政府決策部署,聯合加強對上政策爭取,推動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西部科學城加快建設的意見》《關于新時期進一步加強成渝地區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力爭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布局川渝,為推動川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川渝科技合作開創新天地。兩地在建立科技交往合作機制、深化科技人文交流、打造創新合作平臺、促進國際技術轉移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獲批全國第一個面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中國—匈牙利技術轉移中心(重慶)入選習近平總書記對匈國事訪問重點合作項目和事項清單。中—新獼猴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2024年在新西蘭訪問時充分肯定。
全球創新資源加速匯聚川渝。兩地與10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各類創新主體開展科技交流合作,建成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5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08家,建立多個國境內(外)引才服務站,加速人才引進,一片科創“新高地”正在崛起。
(省委省直機關工委基層組織建設指導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