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重慶、四川兩地要緊密合作,不斷提升發展能級,共同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要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移風易俗,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享教育文化體育資源,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川渝兩地毗鄰30個縣(市、區)、196個鎮街,幅員面積約5.7萬平方公里,規劃建設4個區域經濟發展圈,四川廣安全市域納入重慶主城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川渝兩地宣傳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黨建引領、響應人民期盼、強化協作聯動,共同謀劃、推進“巴蜀同脈·文明同行”川渝新時代文明工作,推動川渝毗鄰區縣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協同發展,由自唱“獨角戲”到川渝“大聯歡”轉變,不斷推動川渝高品質文化生活圈建設。
主要做法
堅持黨建統領,共建“一廊四帶”。兩地黨委宣傳部把精神文明建設合作共建作為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重要抓手,聯合制定印發《“巴蜀同脈·文明同行”川渝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方案》,明確在毗鄰地區協同建設川南渝西社會治理、川中渝西文旅融合、川東北渝北服務經濟發展、川東北渝東北紅色研學4條各具特色的文明實踐帶,協同打造精神文明區域合作示范區,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高位協同推動,凝聚強大合力。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兩地省市黨委宣傳部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各文明實踐帶每季度組織召開1次區域聯席會議,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作為“第一議題”,協同研究部署文明實踐帶共建工作。建立輪值制度,各毗鄰區縣分別輪流擔任文明實踐帶召集單位,統籌做好文明實踐帶工作。
強化理論武裝,組建宣講大聯盟。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兩地文明實踐共建的主題主線,跨區組建“川渝共上一堂黨課”宣講聯盟、“行走川渝的思政課”名師工作室、“渝廣興”思政圈、“六講”等宣講隊伍1000余支,巡回開展“川渝干部政德研學”“成渝之心·理享心聲”“川渝故事匯”等宣講活動。
突出數字賦能,推動陣地融合。立足“文明進步”“文明興蓉”等數字化平臺,打通數據壁壘,開放注冊權限,跨區注冊志愿者達50余萬人,推行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愿隊伍“接單”、群眾“評單”的“四單”運行機制,精準服務群眾點單需求3萬余次。
致力于為民服務,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兩地毗鄰區縣鎮街在文明實踐陣地、政務服務窗口設置黨員示范崗1萬余個,聯合成立“雷鋒的士”“身邊好人”工作室等志愿服務先鋒隊,開展“川渝村晚”“跨區馬拉松”等群眾性文化活動。
經驗啟示
傳播思想的“好陣地”。聚焦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線,深入開展理論宣講,群眾對黨的大政方針政策更加了解、擁護。川東北渝東北文明實踐帶聯合開展“百課齊講、千屏共亮、萬人同唱”愛國行系列活動,深入機關、企業、農村、社區、學校、網絡開展100場主題思政宣講活動,推動思政活動走進群眾身邊、融入群眾日常生活。
服務發展的“好載體”。深入實施“文明實踐+經濟”工程,推動產業共建共興、市場共建共管、農產品互助互銷,助力兩地經濟高質量發展。川東北渝北文明實踐帶依托川渝高竹新區,集成新區公安政務服務大廳、稅費征管服務中心、醫保服務站、供電服務中心、“數智零工市場”“數字仲裁庭”“審判站、執行聯絡站”“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跨省域一體化服務平臺,全方位提升企業群眾滿意度、獲得感。
文旅融合的“好抓手”。深度參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建立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協同機制。川中渝西文明實踐帶以建設資(資陽)大(大足)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為載體,著力培育“文明同行·資足常樂”品牌,聯合推進重大文旅共建項目,聯動開展文藝院團互動演出、“景區惠民游”等文明實踐活動,推出愛國主義教育研學、古遺址文化、成渝古道等紅色文旅精品線路10條。
社會治理的“好幫手”。把文明實踐有機融入基層治理體系,常態開展“春風滿巴渝”“德耀巴蜀”等文明新風培育行動。川南渝西文明實踐帶聚焦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培育打造“‘甜甜虎’點亮未來”特色品牌;川中渝西文明實踐帶聚焦法治建設,探索新時代法治建設與志愿服務融合新路徑,大力推進“蓬潼法治互聯”工作。
(省委省直機關工委基層組織建設指導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