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阿壩州紅原縣堅持黨建引領,聚頭雁人才、幫扶人才、鄉土人才的智慧和頭腦賦能鄉村振興,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不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讓現代化人才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中建功立業,扎根美麗鄉村,激活人才引擎新動能,賦能鄉村振興。
聚頭雁人才,鍛造鄉村振興“主心骨”。一是選優頭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選用標準,注重從政治素質較好、群眾威信較高、善于處理解決復雜問題、帶富致富能力強、愿意扎根基層的200余名“強人、能人、賢人”納入村干部隊伍。二是育強頭雁。重點圍繞黨建業務、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惠牧政策等重點內容,組織10名村干部赴成都開展基層創新發展培訓,實現縣內基礎實踐與縣外先進成果有效對接。搭建“擂臺賽”,把鄉村振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鄉村治理、鄉風文明建設等重點工作作為“大舞臺”,提升村干部履職本領。三是用好頭雁。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一肩挑”,引導村黨組織書記積極帶頭領辦、興辦35家養殖合作社,帶動企業、農牧民入股聯建。發揮“頭雁”作用,圍繞全縣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聚焦“一鄉(鎮)一業、一村一品”為主、多業互補、多點支撐的產業增收體系,引領村(社區)黨支部,構建“村黨支部+合作社+牧戶”“龍頭企業+集體經濟+聯牧聯營”等村集體經濟和牧民雙增收模式,建成牦牛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11個,現代化家庭生態牧場140個,實現全縣畜牧產值增加7.7億元。
聚幫扶人才,鑄就鄉村振興“生力軍”。一是用好醫療幫扶人才。依托對口支援平臺,醫療幫扶專家與本土醫生簽訂師帶徒協議48份,每月定期赴紅原縣人民醫院,常態化開展學術講座、疑難病例討論、遠程會診等近200次,培訓醫務人員2580人次。引進22項新技術新項目落地紅原,開展免費“翼狀胬”和“白內障”手術100余臺次,吸引甘肅、青海省等縣域外周邊群眾前來就醫。二是用好教育幫扶人才。充分發揮幫扶教師優勢,通過優化學校管理制度、加強學科建設、深化教研教改等方式,促進學校內涵式、特色化、高質量發展,開展線下、線上研討活動28次,組織示范課25節、講座13場、師徒結對10對,選派18名骨干教師赴溫州學習先進教育理念,組織6次校領導、教研組長、青年教師代表赴溫州考察學習,助力擦亮紅原教育名片。三是用好科技幫扶人才。建立科技特派團包鄉聯村機制,2023年以來累計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163場(次),發放《牦牛養殖》《川西高原優質牧草生產加工實用技術》等技術手冊800余冊,培訓技術人員1000余人次。以網絡直播的方式科普宣傳牦牛良種良繁技術要領,直播間學習人數達27萬人次。協助全縣各鄉鎮理清畜牧產業發展思路,選配麥洼牦牛153頭,建置土草種原種基地1000畝、人工草地1200畝,改良退化草地2000余畝,推動紅原縣畜牧業有序發展。
聚鄉土人才,打造鄉村振興“蓄水池”。一是關懷鄉土人才。鼓勵和支持各類鄉土人才創辦90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40余家現代化家庭農場等,實現“發展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群眾、搞活一片經濟”的示范效應。建成生產型、經營型和技能帶動型鄉土人才信息庫,收錄鄉土人才100余人。舉辦5場各類招聘會,引進省內、省外120余家知名企業參與,累計進場求職人數約400余人次。二是培訓鄉土人才。各鄉鎮黨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收集農牧民就業技能培訓意愿,縣人社局黨組圍繞返鄉創業、鄉村旅游、藏服制作等農牧民培訓意愿,2023年開展11個班次專題培訓299人。三是帶動鄉土人才。紅原縣委堅持引導返鄉留鄉的鄉土人才回歸農牧業穩定一批、實施返鄉創業帶動一批、扶持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一批。2023年以來為13名返鄉創業農民工成功申請落實創業擔保貸款230萬元,為15名高校畢業生和7名脫貧人口申請創業補貼資金共22萬元,為337人(脫貧勞動力40人,防返貧監測對象6人)發放公益性崗位補貼185.89萬元。
(紅原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