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壤塘縣錨定建設“藏族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和民族手工藝中心”目標,擦亮“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和“中國藏族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基地”金字招牌,將“文旅興縣”作為新發展路徑的重要內容,聚焦人才培育、平臺搭建、項目引導,逐步探索出一條“非遺+”的鄉村人才振興新路徑。
聚力人才培育,注入鄉村振興“源頭活水”。創辦46個非遺傳習所,建立“飛地”傳習基地23個,引進文化發展碩士研究生7名,打造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培養孵化非遺傳承人81名,設立11個鄉村文化站,培養文化專干、產業特派員44人,每年投入50萬干部教育培訓經費用于產業發展人才培訓。2022年,清華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落戶壤塘,2023年,非遺傳承人扎西娜姆榮獲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榮譽稱號。
強化平臺建設,激活鄉村振興“動力引擎”。采取“政府扶持+傳承人自主創辦”模式,建成壤巴拉非遺超市、電商中心,3000余人從事非遺文化生產性工作,實現產值2000余萬元。與故宮博物院、敦煌博物館建立合作關系,60名本土人才與故宮博物院簽訂唐卡復制研發項目合同。投入援建資金2850萬元,建成浙川文化產業園,承辦壤塘非遺節、非遺文創論壇等文化交流活動,積極搭建交流平臺,助力鄉村振興。
聚焦項目引導,筑牢鄉村振興“堅強堡壘”。強化要素保障,重點打造非遺傳習創業園、格瑪熱民族手工藝中心及3個非遺工坊、壤古溫泉旅游特色小鎮和“壤巴拉節”等品牌。阿如藏藥浴、藥妝的開發打造,不僅榮獲“四川非遺和旅游融合的優秀案例”,還造就了一批融中醫、道醫、藏醫等康養方面的真正專業人才;通過動漫制作,與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中國電影學院合作,培養了一批宋畫、國畫、動漫的年輕大師;通過唐卡的學習、描繪,鑄就了一批匠心獨運、潛心創作的藝術大師。在亞洲文明論壇上,以唐卡創作為題材的《傳習之路》,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講好中國故事”里唯一的少數民族題材,遠赴日本,成為中外文化使者,得到中宣部的認可和嘉獎。
下一步,壤塘縣將錨定“藏族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和民族手工藝發展中心”與“川甘青結合部文旅融合發展示范縣”發展定位,依托“G317生態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帶”建設,聚力打造非遺產業人才港,力爭讓非遺文化從牧場走到園區,從高原走進全國、走向國際。
(阿壩州壤塘縣)